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普通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了解各种基本概念,理解、掌握各种基本理论和应用,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
(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2) 试卷结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
三、考试内容:
(一) 热化学
1. 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状态函数、热力学标准态、反应进度、焓等)。2.定容热效应(qv)的测量原理和实验计算方法。3.热化学定律及其应用。4.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近似计算。
(二)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 熵变及吉布斯函数变的意义,化学反应∆rGm的近似计算,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判别。 2.∆rGm与K的关系及有关计算,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 4.基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5.阿仑尼乌斯公式及其相关计算。 6.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 水化学
1.溶液的通性。2.酸碱的近代概念,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3.有关pH值的计算;了解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4.沉淀与溶解平衡。5.溶度积规则及其有关计算。6.胶体的聚沉、保护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应用。
(四)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1. 原电池的组成、半反应式以及电极电势的概念。 2.能斯特方程。 3.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4.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以及电极电势的应用: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5.电解池中电解产物一般规律。 6.电化学腐蚀及其防止原理。
(五) 物质结构基础
1.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2.量子数的取值规律。 3.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 4.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5.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 6.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
(六) 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
1. 单质和某些化合物的熔点、硬度以及导电性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 2.单质氧化还原性的一般规律。 3.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和酸碱性等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 4.配合物的组成、命名。 5.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配合物的某些应用。 6.重要金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四、考试要求
(一)气体、液体和溶液: 了解若干热力学基本概念(如状态函数、热力学标准态、反应进度、焓等)和定容热效应q的测定;理解热化学定律及其应用;理解等压热效应与反应焓变的关系、等容热效应与热力学能变的关系;掌握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的近似计算。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了解熵变及吉布斯函数变的意义,掌握化学反应∆rGm的近似计算,能应用∆rGm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掌握∆rGm与K的关系及有关计算,理解浓度、压力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了解浓度、温度与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了解基元反应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初步计算。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的概念,说明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水化学: 了解溶液的通性;明确酸碱的近代概念,酸碱的解离平衡和缓冲溶液的概念,掌握有关pH值的计算;了解配离子的解离平衡及其移动; 掌握沉淀与溶解平衡、溶度积规则及其有关计算;了解胶体的聚沉、保护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应用。
(四)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了解原电池的组成、半反应式以及电极电势的概念。能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和原电池电动势。熟悉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以及电极电势的应用:能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了解电解池中电解产物一般规律,明确电化学腐蚀及其防止的原理。
(五)物质结构基础: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明确量子数的取值规律,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空间分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了解化学键的本质及键参数的意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晶体结构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
(六)元素化学与无机材料: 联系物质结构基础知识,了解单质和某些化合物的熔点、硬度以及导电性等物理性质的一般规律;联系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了解单质氧化还原性的一般规律;联系周期系和电极电势,明确某些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和酸碱性等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了解配合物的组成、命名。了解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配合物的某些应用;了解重要金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五、主要参考教材(参考书目)
1. 华彤文等编《普通化学原理》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2. 无机化学(第五版)上册,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