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体育与运动学院2026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申请-考核”制

实施办法

 

为深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选拔有志于从事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运动康复与健康管理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体育工程与数字技术等体育行业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基础和创新潜质的人员攻读体育博士专业学位体育与运动学院2026年实行“申请-考核”制的方式招收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方式为全日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申请条件

1.考生须符合我校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基本条件”的要求。

2.考生学位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二、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名时间与程序见我校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三、提交材料

考生须于202512月5日前(快递达日期为准,12月5日后不再接收材料)使用EMS邮政快递或顺丰快递普通顺丰,勿用顺丰同城快),按要求向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1. 材料目录(注明考生姓名、报考专业领域、材料类别与详细项目名称)

2. 报名登记表(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打印,打印前请按要求上传本人电子照片,打印后本人须在每页亲笔签字确认);

3.两份专家(副高职称及以上)推荐信(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请专家填写);

4.个人自述(在网上报名系统下载后填写,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电子版。内容包括个人学术研究经历、学术兴趣、所取得的成就、报考动机和未来发展构想等;总字数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

5.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提供硕士毕业证书复印件或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在境外获得的硕士学历学位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书)及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由考生硕士就读院校研究生培养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也可从本人档案管理部门复印并加盖其公章)。应届硕士毕业生只需提交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被录取后,须在入学报到前获得硕士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否则将被取消入学资格。

6.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如全国四、六级、专四、专八、托福、雅思等);

7.拟攻读体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研究计划书(内容包含拟研究的问题、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无固定模板,总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0字);

8.往届生需提交硕士论文全文;应届生需提交硕士论文摘要、目录、开题报告全文;

9.本人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原件或复印件均可)。需同时在网上报名系统提交本人已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及著作或相关证明材料(注:网上报名系统最多提交3篇,纸质版寄送材料不限制篇数);

10.其他可以证明考生能力的获奖证书或学习证书等的复印件。

注意:考生在完成网上报名的同时,请务必按照以上要求提交纸版报名材料,否则无初审成绩。请将上述材料按顺序放入信封,在封面上用醒目、较大字体注明“姓名、报考专业、报考导师、材料目录”等信息,务必使用EMS邮政快递或顺丰快递(普通顺丰,勿用顺丰同城快递)。请勿使用其他品牌快递及任何同城闪送,避免因快递延误带来考试损失。书面材料一经提交,不予退换、退回。

四、初审选拔

由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依据考生提交的材料进行报考资格的初步审查。

体育与运动学院将按照招生专业设立初审委员会,负责相关资料评审事宜。初审委员会委员原则上由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担任,至少5人。

初审满分值为100分。初审委员会委员根据考生所提交的资料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含:研究计划书、硕士论文(应届生开题报告和论文摘要、目录)、研究成果、综合素质等。各部分满分值如下:

研究计划书:30分;

硕士论文(应届生开题报告、论文摘要、目录):20分;

研究成果:20分;

综合素质(相关工作与实践经历、外语水平等):30分。

初审委员会委员根据以上考核内容,独立打分,以平均分计为考生的初审成绩。初审成绩低于60分的考生不得进入复试考核。根据初审结果,分方向按导师进行成绩排序,并按一定比例择优确定进入复试考核名单。

复试考核名单将在体育与运动学院网站“通知公告”栏上公示7日。

五、复试考核

复试考核将于20263月左右进行,具体时间在复试考核公示名单中通知,考核小组由相关学科领域至少5位专家组成。复试考核专业面试,满分值为100分(60分及格)。复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科研潜力、实践能力与水平、创新意识与能力、外语水平等。以各复试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为考生的复试考核成绩。复试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考生不予录取

复试考核成绩于复试考核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在体育与运动学院网站“通知公告”栏上公示,公示期为7日。

六、录取

考生最终总成绩由复试考核成绩构成,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依据最终总成绩,分方向按导师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确定拟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由学校统一公示。

七、其他

在公示期内考生如果对各考核环节有疑问,可向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调查处理。对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

八、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邱季端体育馆131室,体育与运动学院研究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电话:010-58802226

电子邮箱:tyxyyjs@bnu.edu.cn

联系人:张老师

 

 

  

 

 

 

 

单位代码:1002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联系部门:体育与运动学院(体育博士) 电话:010-58802226 联系人:张璇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导师 招生人数 外语语种 备注
683体育与运动学院(体育博士) 20
 045200体育
  01体育教育教学 杜晓红 1101英语
胡惕 1101英语
吕韶钧 1101英语
屈国锋 1101英语
宋湘勤 1101英语
王琪 1101英语
殷恒婵 1101英语
张长思 1101英语
  02运动训练与竞赛 陈一冰 1101英语
李笋南 1101英语
杨献南 1101英语
张玉新 1101英语
  03运动康复与健康管理 任园春 1101英语
殷恒婵 1101英语
甄志平 1101英语
  04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 王兆红 1101英语
许寒冰 1101英语
张瑞林 1101英语
  05体育工程与数字技术 刘天彪 1101英语
马运超 1101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