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
704法学综合一考试大纲
Ⅰ 考试性质
法学综合一考试是为我校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学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相关法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法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能力。考试难度以法学本科毕业生所达到的程度为标准,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为扎实的法学综合功底。
Ⅱ 考试范围
法学综合一考试涵盖法理学、民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经济法学,要求考生于上述四门学科中任选两门作答。
Ⅲ 考查目标
(1)掌握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够运用相关法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务问题。
Ⅳ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结构
法理学75分
民商法学75分
民事诉讼法学75分
经济法学75分
(考生任选两门学科作答,总分150分)
四、题型及分值
各学科题型及分值均相同,具体分布如下:
名词解释,5题,每题5分,合计25分
论述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
案例及材料题,1题,每题25分,合计25分
Ⅴ 参考书目和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 法理学(75分)
1、《法理学》(第五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第一章 法学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 “法学”的词源和词义
二、 法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论
第二节 法学的历史
一、 中国法学的历史
二、 西方法学的历史
第三节 法学与相邻学科
一、 法学与哲学
二、 法学与政治学
三、 法学与经济学
四、 法学与社会学
五、 法学与历史学
六、 法学与逻辑学
第四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 法学方法论概述
二、 阶级分析方法
三、 价值分析方法
四、 实证研究方法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法学体系
一、 法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划分
二、 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
第六节 法学教育
一、 法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二、 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
第二章 法理学的性质与对象
第一节 法理学的性质
一、 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二、 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
三、 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
四、 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法理”
二、 “法理”的语义和意义
第三节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 学习法理学的意义
二、 学习法理学的方法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形成
二、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
四、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中国化的进程
一、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二、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三、 第三次伟大飞跃
第四章 法、法律
第一节 “法”“法律”的语义分析
一、 古今汉语中的“法”和“法律”
二、 西文中的“法”和“法律”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法的本质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二、 法的阶级本质
三、 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 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 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四、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 法的作用
一、 法的作用的原理
二、 法的作用的分类
三、 法的局限性
第五节 法的定义
一、 法学史上的法定义
二、 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
第五章 法的渊源、分类和效力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一、 法的渊源的语义
二、 法的渊源的内涵
三、 法的渊源的类别
四、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第二节 法的分类
一、 国内法和国际法
二、 公法和私法
三、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四、 实体法和程序法
五、 根本法和普通法
六、 一般法和特别法
第三节 法的效力
一、 法的效力的概念
二、 法的效力与法的实效
三、 法的效力范围
四、 法的效力冲突及其处理原则
第六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释义
一、 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二、 法律体系与其他相近概念
第二节 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一、 法律部门的概念和特点
二、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二、 民法商法
三、 行政法
四、 经济法
五、 社会法
六、 环境资源法
七、 军事法
八、 刑法
九、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七章 法的要素
第一节 法的要素概述
一、 法的要素释义
二、 法的要素的分类
第二节 法律概念
一、 法律概念释义
二、 法律概念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释义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第四节 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释义
二、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
三、法律原则的分类
四、法律原则的适用
第八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历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一、西方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二、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
笫二节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一、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概念
二、权利和义务释义
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一、根据权利和义务的存在形态的分类
二、根据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分类
三、根据权利和义务对人们的效力范围的分类
四,根据权利之间、义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分类
五、根据权利主体依法实现其意志和利益的方式的分类
六、根据权利主体的分类
第四节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四、价值上的主次关系
第九章 法律行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释义
一、行为和法律行为的界定
二、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主体的性质和特点的分类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第十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一、法律关系释义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和特征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笫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
一、法律责任释义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三、法律责任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原则
一、法律责任原则的含义
二、法律责任原则的种类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的含义
二、法律责任认定与归结的原则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法律责任承担的方式
二、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第十二章 法的历史
第一节 法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
二、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
三、法和原始习惯的区别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一、法的历史类型释义
二、奴隶社会法律制度
三、封建社会法律制度
四、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第十三章 法律演进
第一节 法律演进概述
一、法律演进释义
二、法律演进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类型
三、法律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法律继承
一、法律继承的概念
二、法律继承的原因
三、法律继承的内容
第三节 法律移植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
二、法律移植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三、法律移植的实践
第四节 法治改革
一、法治改革的概念
二、法治改革的意义
三、新时代中国的法治改革
第十四章 全球化与世界法律发展
第一节 全球化概述
一、全球化释义
二、全球化理论
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发展趋势
一、法律现代化
二、法律国际化
三、法律全球化
四、法律区域化
五、法律本土化
第三节 法治与全球治理
一、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重要意义
二、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目标
三、法治与中国参与构建世界新秩序
第十五章 法的制定
第一节 立法概述
一、立法的概念
二、立法的特征
三、立法体制
四、立法原则
第二节 依法立法
一、依法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依法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三节 科学立法
一、科学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科学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四节 民主立法
一、民主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民主立法原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五节 比较立法
一、比较立法原则的意义
二、比较立法取则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第十六章 法的实施
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述
一、法律实施释义
二、法律实施的重大意义
三、法律实施的基础与动力
第二节 宪法的实施
一、全面实施宪法的重大意义
二、全面实施宪法的首要任务
三、全面实施宪法的精髓要义
第三节 执法
一、执法的概念
二、执法的原则
三、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四节 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
二、司法权的性质与司法规律
三、司法的原则
第五节 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二、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三、守法的条件
四、守法的原则
第十七章 法律程序
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
一、法律程序释义
二、法律程序对法律行为的调整方式
第二节 正当法律程序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历史演进
二、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件
三、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
第三节 程序正义
一、程序正义的兴起
二、程序正义的意涵
第十八章 法律职业
第一节 法律职业概述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当代中国的法治职业共同体
第二节 法律职业制度
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
二、法律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三、法律职业保障制度
第三节 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思维
一、法律职业伦理
二、法律职业语言与知识
三、法律职业思维
第十九章 法律方法
第一节 法律方法概述
一、法律方法的意义
二、法律方法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法律发现
一、法律发现的概念
二、法律发现的特点
三、法律发现的途径
第三节 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原则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笫四节 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形式推理
三、辩证推理
四、权利推理
第五节 法律论证
一、法律论证的概念
二、法律论证的方法
第六节 司法数据处理
一、司法数据处理的概念
二、司法数据处现的原则、规则和方法
第二十章 法的价值概述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
一、价值释义
二、法的价值释义
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
一、法的价值体系释义
二、法的目的价值体系
三、法的形式价值体系
四、法的评价标准体系
第三节 法的价值的冲突与整合
一、法的价值冲突
二、法的价值整合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
一、以人民为中心
二、以公平正义为生命线
三、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依归
第二十一章 法的基本价值
第一节 法与秩序
一、秩序释义
二、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第二节 法与自由
一、自由释义
二、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笫三节 法与效率
一、效率释义
二、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法与正义
一、正义释义
二、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第二十二章 法与人权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
一、人权的含义
二、人权的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
第二节 人权体系
一、人权体系及其构成
二、新兴人权
笫三节 法对人权的保护作用
一、国内法对人权的保护
二、国际法对人权的保护
第二十三章 法治原理
第一节 法治的概念
一、历史上的法治观
二、当今国际社会的法治观
第二节 现代法治的理念
一、现代法治的-般要义
二、当代中国法治的基本要义
第三节 法治与法制
一、法制的含义
二、法治与法制的相互联系
三、法治与法制的主要区别
笫四节 法治与人治
一、人治的基本含义
二、法治与人治的主要区别
三、法治与人的作用
第五节 法治与德治
一、法治与德治的本质域性
二、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
第二十四章 法治与经济和科技
第一节 法治与经济
一、经济释义
二、经济与法律的关系
三、建设法治经济
第二节 法治与科技
一、科技释义
二、科技对于法治的影响
三、法治对于科技的作用
四、网络社会的法律问题
第二十五章 法治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法治与政治
一、政治的含义
二、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
三、法治与执政党
四、法治与民主
第二节 法治与文化
一、文化的含义
二、法与文化的一般关系
三、法治的文化基础
四、法治对文化的维护和促进
第三节 法治与社会治理
―、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概念
二、坚持依法治理
三、坚持法治与自治相结合
第四节 法治与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二、生态文明保护的法治要求
三、依靠法治保护生态和促进生态文明
第二十六章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笫一节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二、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一、法治道路的理性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三、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四、行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五、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
第四节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法治中国”的概念
二、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1、《民法总论》王利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商法通论》(第六版)赵中孚主编,邢海宝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3、《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吴汉东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民法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
第二节 民法的性质
第三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四节 民法与商法
第五节 民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
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
第七节 民法典的体系
第二章 民法的历史演进及发展
第一节 西方古代民法
第二节 西方近代民法
第三节 西方现代民法
第四节 我国民法的历史发展及未来
第三章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平等原则
第二节 意思自治原则
第三节 公平原则
第四节 诚实信用原则
第五节 公序良俗原则
第四章 民法的适用
第一节 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民法的解释
第四节 民法案例分析方法
第二编 民事法律关系
第五章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
第四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第六章 民事权利
第一节 民事权利的概念
第二节 财产权、人身权和综合性权利
第三节 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第四节 民事权利的其他分类
第五节 民事权利的取得和变动
第六节 民事权利的行使
第七节 民事权利的保护
第七章 民事权利的客体——物
第一节 物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物的分类
第三编 民事主体
第八章 自然人
第一节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第二节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节 人格的保护
第四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五节 监护
第六节 自然人的身份证明和住所
第九章 法人
第一节 法人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 法人的分类
第三节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法人的设立
第五节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以及法人的机关
第六节 法人的终止
第七节 营利法人
第八节 非营利法人
第九节 特别法人
第十章 非法人组织
第一节 非法人组织概述
第二节 非法人组织的类型
第三节 合伙企业
第四编 法律行为制度
第十一章 法律行为制度概述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十二章 意思表示
第一节 意思表示的概念
第二节 意思表示的发出和到达
第三节 意思表示的解释
第十三章 法律行为的效力
第一节 法律行为生效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无效、可撤销与效力未定
第四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第五编 代理制度
第十四章 代理制度概述
第一节 代理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代理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三节 代理的分类
第四节 代理权
第五节 代理权的行使
第六节 代理行为及其效果
第七节 代理权的消灭
第十五章 无权代理和表见代理
第一节 无权代理概述
第二节 表见代理
第三节 狭义的无权代理
第六编 民事责任
第十六章 民事责任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民事责任的概念
第二节 民事责任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第三节 民事责任的分类
第四节 民事责任的竞合与聚合
第五节 民事责任形式
第七编 时效和期间
第十七章 时效制度概述
第一节 时效的概念和功能
第二节 时效的类型
第十八章 诉讼时效
第一节 诉讼时效概述
第二节 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分类
第四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
第五节 诉讼时效期间的中断、中止和延长
第六节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的效果
第十九章 期间与期日
第一节 期间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除斥期间
第三节 期限的计算
商法
第一章 商法导论
第一节 商法概述
第二节 商事主体
第三节 商事法律行为
第四节 商事登记
第五节 商业名称
第六节 商业账簿
第二章 公司法
第一节 公司与公司法
第二节 公司设立
第三节 公司组织结构
第四节 公司股权与股份
第五节 公司债券
第六节 公司财务会计
第七节 公司的变更
第八节 公司解散和清算
第九节 外商投资公司、外国公司分支机构
第十节 公司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 证券法
第一节 证券法概述
第二节 证券的发行
第三节 证券上市与交易
第四节 证券监管
第四章 票据法
第一节 票据与票据法
第二节 票据法总则
第三节 汇票与本票及支票
第五章 保险法
第一节 保险概述
第二节 保险合同
第六章 海商法
第一节 海商法概述
第二节 船舶碰撞
第三节 海难救助与共同海损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总论)
第一章 知识产权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性质
第三节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知识产权的主体
第五节 知识产权的客体
第六节 知识产权的利用
第七节 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二章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制度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概述
第二节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下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
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分论)
第一编 著作权法律制度
第一章 著作权客体
第一节 作品受保护的要件
第二节 作品的分类
第三节 著作权保护的除外领域
第二章 著作权主体制度
第一节 著作权的原始主体
第二节 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原始主体
第三节 著作权的继受主体
第四节 外国人的著作权主体资格
第三章 著作权的内容
第一节 著作权的取得条件
第二节 著作人身权制度
第三节 著作财产权制度
第四章 邻接权制度
第一节 邻接权概述
第二节 表演者权
第三节 唱片制作者权
第四节 广播组织权
第五章 著作权限制制度
第一节 合理使用
第二节 法定许可适用
第三节 强制许可适用
第六章 著作权利用制度
第一节 著作权的转让
第二节 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第三节 著作权的质押
第七章 著作权的保护制度
第一节 著作权侵权行为
第二节 著作权侵权的救济措施
第二编 专利权法律制度
第一章 专利权客体制度
第一节 专利权客体制度概述
第二节 发明——专利权客体(1)
第三节 实用新型——专利权客体(2)
第四节 外观设计——专利权客体(3)
第五节 不予保护的客体
第二章 专利申请人制度
第一节 发明人或设计人
第二节 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人
第三节 外国人
第三章 专利权的授权条件
第一节 发明和实用新型取得专利权的条件
第二节 外观设计取得专利权的条件
第四章 专利申请制度
第一节 专利申请的书面原则
第二节 一申请一发明原则
第三节 先申请原则或先发明原则
第五章 专利审批制度
第一节 专利审批制度概述
第二节 各国专利审批制度比较
第六章 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和内容
第一节 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第二节 专利权的内容
第七章 专利权的限制
第一节 强制许可
第二节 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第三节 其他限制制度
第八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一节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 专利侵权行为
第三节 侵犯专利权的法律责任
第三编 商标权制度
第一章 商标与商标法
第一节 商标的概念
第二节 商标的功能、种类
第二章 商标的构成
第一节 可视性
第二节 显著性
第三节 非冲突性
第三章 商标的取得
第一节 商标权取得的方式
第二节 商标注册的原则
第三节 商标注册的申请
第四节 注册申请的审查和核准
第四章 商标权
第一节 商标权的概念
第二节 注册商标专用权
第三节 未注册商标的法律地位
第四节 商标权的续展和终止
第五节 商标权的限制
第五章 商标权无效
第一节 商标权无效的概念
第二节 因违反绝对条件而无效
第三节 因违反相对条件而无效
第四节 商标注册无效的程序
第六章 商标权的利用
第一节 注册商标的使用
第二节 商标的使用许可
第三节 注册商标的转让和移转
第四节 商标权质押
第七章 商标权的保护
第一节 商标权的保护范围
第二节 商标侵权行为
第三节 法律责任及执法措施
第八章 驰名商标
第一节 驰名商标的概念
第二节 驰名商标的认定
第三节 驰名商标的保护
第三部分 民事诉讼法学(75分)
1、《民事诉讼法》(第八版)江伟、肖建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第一节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一、民事纠纷的概念
二、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
内容、特点;不同纠纷解决方式的不同特点
第二节 民事诉讼
一、民事诉讼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的特点
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性质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民事诉讼法的性质。
二、民事诉讼法的效力
对事的效力;对人的效力;空间效力;时间效力。
第二章 诉与诉权
第一节 民事之诉
一、诉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民事之诉的含义;诉的构成要素;诉讼标的含义;诉讼标的与诉讼标的物的区别;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
二、诉的类型
确认之诉的内容和特点;给付之诉的内容和特点;变更之诉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 反诉
一、反诉的含义
二、反诉的要件
第三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当事人平等原则
一、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二、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内容
第二节 辩论原则
一、辩论原则的含义
二、辩论原则的内容
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中的辩论主义
第四节 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第五节 处分原则
一、处分原则的含义
二、处分原则的内容
三、处分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第六节 检察监督原则
一、检察监督原则的含义
二、检察监督原则的范围和方式
第四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合议制度
一、合议制度的概念
二、合议庭的组成
第二节 回避制度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二、回避的法定原因与适用对象
回避的法定原因;回避的适用对象
三、回避的方式和程序
申请回避、自行回避、指令回避;申请回避的程序
第三节 公开审判制度
一、公开审判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二、公开审判制度的内容
三、公开审理的例外
第四节 两审终审制度
一、两审终审的含义
二、我国实行两审终审制的理由
第五章 受案范围
第一节 受案范围概述
一、法院受案范围的含义
二、法院受案范围的立法规定
第二节 法院受案范围的界定
一、界定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时应遵循的原则
二、界定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应遵行的标准
第六章 管辖
第一节 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管辖的原则
三、管辖恒定
四、专门法院的管辖
第二节 级别管辖
一、级别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
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三节 地域管辖
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二、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
三、一般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则规定、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定
四、特殊地域管辖
各类特殊地域管辖的适用
五、专属管辖
专属管辖的概念和特点;适用专属管辖的案件
六、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
七、协议管辖
协议管辖的概念;协议管辖的适用条件
第四节 裁定管辖
一、移送管辖
移送管辖的概念;适用移送管辖的条件
二、指定管辖
指定管辖的概念;适用指定管辖的情形
三、管辖权转移
管辖权转移的概念;适用管辖权转移的情形;移送管辖和管辖权转移的区别
第五节 管辖权异议
一、管辖权异议的概念
二、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三、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异议的处理
第七章 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第一节 当事人概述
一、当事人概念
二、当事人的确定
第二节 当事人能力与诉讼能力
一、当事人能力
当事人能力的概念;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
二、诉讼能力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第三节 当事人适格
一、当事人适格的概念
二、当事人适格的标准
三、诉讼担当和诉讼承担
第五节 诉讼代理人
一、诉讼代理人概念
二、法定诉讼代理人
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概念;法定诉讼代理人范围;法定诉讼代理人代理权限;法定诉讼代理人代理权的取得与消灭
三、委托代理人
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委托诉讼代理人范围;委托诉讼代理人代理权限;委托诉讼代理人代理权的取得与消灭
第八章 多数人诉讼
第一节 共同诉讼
一、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二、普通共同诉讼
普通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普通共同诉讼的构成要件;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
三、必要共同诉讼
必要共同诉讼的概念和特征;必要共同诉讼人地位的确定;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法院对必要共同诉讼的审理和裁判
第二节 群体性诉讼
一、代表人诉讼的概念
二、代表人诉讼的要件
三、代表人诉讼的程序
代表人的产生、变更及其权利限制
第三节 诉讼第三人
一、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
二、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含义;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原告的区别
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含义;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被告的区别
第四节 民事公益诉讼
一、公益诉讼的概念
二、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
三、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
四、公益诉讼的诉讼请求
五、公益诉讼的程序特则
第九章 民事诉讼证据
第一节 证据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属性
第二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一、证据能力
证据能力的概念;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证据能力的规则
二、证明力
证明力含义;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证明力的规定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一、本证与反证
本证概念;反证概念;本证与反证划分的标准
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原始证据概念;传来证据概念;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划分的标准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反证
直接证据概念;间接证据概念;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划分的标准
第四节 证据的种类
一、当事人陈述
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当事人陈述特征
二、书证
书证的概念与特征;书证的分类
三、物证
物证的概念与特征
四、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的概念与特征;视听资料与书证的区别
五、电子数据
电子数据的概念和特征
六、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点;证人的范围
七、鉴定意见
鉴定意见的概念与特征;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鉴定人的确定;申请重新鉴定的情形;鉴定人与证人的区别;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的区别;
八、勘验笔录
勘验笔录的概念;勘验笔录的形成
第五节 证据的收集、保全
一、证据的收集
当事人收集提供证据与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关系;文书提出命令;举证时限;证据交换
二、证据保全
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证据保全的程序;证据保全的措施
第十章 民事诉讼证明
第一节 民事诉讼证明概述
一、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
二、诉讼证明的特征
第二节 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
三、无需证明的事实
第三节 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含义
二、证明责任分配的学说
法律要件分类说(“规范说”)
三、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
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定;某些侵权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定;劳动争议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特别规定;法院对证明责任分配的裁量性规定
第四节 证明标准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第十一章 法院调解
第一节 法院调解概述
一、法院调解的概念
二、法院调解的性质
法院调解与诉讼外调解、诉讼中和解的区别
第二节 法院调解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合法原则
第三节法院调解的效力
一、调解协议与调解书
调解协议的概念;调解书的概念;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二、法院调解的效力
第十二章 临时性救济
第一节 财产保全
一、财产保全的概念
二、财产保全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三、财产保全的范围
第二节 行为保全
一、行为保全的概念
二、行为保全的适用条件
第三节 先予执行
一、先予执行的概念
二、先予执行的条件
三、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
第十三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 普通程序概述
一、普通程序的概念
二、普通程序的特点
第二节 起诉与受理
一、起诉的概念和条件
起诉的概念;起诉的条件
二、立案受理
受理的概念;登记立案的程序
三、各种不予受理情形的规定
四、受理的法律效力
第三节 审理前的准备
一、审理前准备的概念
二、审理前准备的内容
第四节 开庭审理
一、开庭审理的概念
二、开庭审理的形式
第五节 撤诉、缺席判决与延期审理
一、撤诉
撤诉的概念;申请撤诉的条件;按撤诉处理的法定情形;撤诉的效力
二、缺席判决
缺席判决的概念;缺席判决适用的法定情形;缺席判决的效力
三、延期审理
延期审理的概念;延期审理适用的法定情形
第六节 诉讼中止与诉讼终结
一、诉讼中止
诉讼中止的概念;诉讼中止适用的法定情形
二、诉讼终结
诉讼终结的概念;诉讼终结适用的法定情形;诉讼中止和诉讼终结的区别
第十四章 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
第一节 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概述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概念
第二节 简易程序
一、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方式
第三节 小额诉讼程序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适用范围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十五章 民事诉讼中的裁判
第一节 裁判概述
一、裁判的含义与特征
二、判决、裁定、决定和命令的关系
第二节 判决
判决的概念、适用范围;
第三节 裁定、决定与命令
一、裁定
裁定概念、适用的范围
二、决定
决定的概念、适用的范围
三、命令
命令的概念、适用范围
第十六章 上诉审程序
第一节 上诉审程序概述
一、上诉审程序的概念
二、上诉审程序的目的
三、上诉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关系
第二节 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一、提起上诉的条件
二、上诉的效力
第三节 上诉案件的审理与裁判
一、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
二、上诉案件的审判组织与审理方式
上诉案件的审判组织;上诉案件的审理方式
三、上诉案件的裁判
对第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的裁判;对第一审裁定提起上诉的裁判;上诉审裁判的效力
四、撤回上诉与二审中的撤诉
五、二审中的法院调解
第十七章 再审程序
第一节 再审程序概述
一、再审程序的含义
二、再审程序的特点
三、再审程序的功能
第二节 民事再审事由
一、裁判主体不合法
二、裁判根据不合法
三、裁判程序不合法
第三节 再审发动方式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含义;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管辖法院
二、案外人申请再审
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含义;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条件
三、法院决定再审
法院决定再审的条件;法院决定再审的程序
四、检察院发动再审
检察院发动再审的方式、检察院发动再审的方式
第四节 再审案件的审查程序
一、再审审查程序概述
再审审查程序的含义、特征
二、再审审查程序
再审审查内容、审查方式、再审审查的有限原则
第五节 再审审理程序
一、再审的审理方式
二、再审的审理范围
三、再审裁判
第四部分 经济法学(75分)
1、《经济法学》(第三版)李昌麒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2、《环境法学》(第四版)汪劲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经济法学
第一编 经济法的一般理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历史发展
一、经济法学史研究与经济法学概念使用概览
二、经济法兴起的原因
第二章 经济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定义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特征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
第四章 经济法律关系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定义和特征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第五章 经济法的地位和体系
一、经济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客观依据
二、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区别
三、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互动
四、经济法的体系
第二编 经济法主体制度
第六章 经济法主体概述
一、经济法主体的界定
二、经济法主体的权限
第七章 经济法中的政府
一、经济法中的政府角色
二、政府经济干预权
三、经济法中的政府责任
第八章 经济法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概述
二、行业协会经济自治的正当性分析
三、行业协会的经济自治权
第九章 经济法中的企业
一、企业设立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
二、企业运行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
第三编 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
第十章 市场秩序法律制度概述
一、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含义、调整对象和特征
二、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垄断及其法律规制
一、反垄断法概述
二、垄断协议行为法律规制
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法律规制
四、经营者集中行为法律规制
五、行政性垄断行为法律规制
六、反垄断法的实施及相关制度
第十二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二、混淆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三、虚假宣传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六、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规制
第十三章 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保护法概述
二、消费者及其权利
三、经营者及其义务
四、消费者组织
五、消费者争议及其解决途径
六、消费者保护法中的法律责任
第十四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产品质量法律制度概述
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法律制度
三、产品责任制度
四、产品召回法律制度
第四编 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概述
一、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定义、调整对象
二、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基本原则、调整方法和体系
第十六章 财政法律制度
一、财政法概述
二、预算法律制度
三、税收法律制度
第十七章 金融法律制度
一、金融法概述
二、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制度
三、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
第五编 经济监管法律制度
第十八章 金融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一、金融监管法概述
二、银行保险业监管法律制度
三、证券业监管法律制度
环境法学
第一章 环境法总论
一、环境法的概念
二、环境法的主体
三、环境法的基本原则与综合性环境法律制度
第二章 污染控制法及其制度体系
一、环境污染防治法
着重掌握: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
二、物质循环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法
着重掌握:固体废物管理的制度措施
三、能量危害防除法
着重掌握: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法、放射性污染防控与核安全法
第三章 自然保护法
一、自然保护法概述
二、自然地域和野生生物保护法
三、自然资源法中的自然保护措施
第四章 环境责任法
一、环境损害救济法
二、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
三、危害环境犯罪制裁法
第五章 中国与国际环境法
一、国际环境法的一般原理
二、国际环境法的主要内容